讀到一篇很喜歡的文章:
作者:Glo
(刊載於 CosmoGIRL! September 2010 / Issue 109)
數星期前,朋友A終飛到洛杉磯與新婚丈夫生活,結束多年的異地戀。身處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的戀人,最常見的難題就是只靠言語溝通,令誤會和拗撬頻生。現在他倆能真正學習相處,我真心感到高興。
然而,到現在,還未接受她不在香港的事實,總認為下一次飯局、girls’ night out和到舞室練習,都會見到她的身影,然後互相調侃,眯著雙眼丫大個口大笑一翻。想起來,這種笑的姿態是由她傳染的,她是少數不顧儀態盡情笑的美女,亦從這名beauty addict身上學會用三個步驟成功遮蓋黑眼圈的秘技。
最記得一次向她傾訴煩惱,她一句叉中我的痛腳,弄得我沉默地眼濕濕。誠如Oscar Wilde所說:「True friends stab you in the front.」現實社會,太多人太用力保持圓滑,真正的朋友才有勇氣揭你底牌,迫你醒覺。
又不是沒得在互聯網聯繫,自己也有其他朋友,為甚麼要這麼嗟歎婉惜呢?
因為,我認識A不到三年,自廿五歲後,我發現認識新朋友然後發展出深刻友情,機會很少亦很難。
還記得小時候,你可以意無反顧拉著隔壁的朋友仔玩,分享你的玩具和糖果嗎?還有唸書時,一大班同學仔又天真又傻,你有很多機會和時間與投契的同學交心,後來有幾位成為了你的BFF。
以為可抱著同樣心態走進現實社會交友,發現錯了。與同事的關係,受利益牽絆,多少年後才領悟到「同事不是要來做朋友的,做得成是bonus。」的道理。後來遇上新人,對你萬般友善和周到,遲鈍的你很久以後才知道,自己不過是催谷他們生意的客人。
久而久之,你的心開始築起道牆,提防被人傷害利用;你腦內開始有張交友清單,稍稍發現一點騎呢、不順眼和不投契,即foul。或許只粘著舊同學就一了百了,但他們的成長方向變得不一樣,你很想有人陪你在新的範疇進化。
A卻讓我記起,每一個好朋友,都是由陌生人開始。
她樂意用行動讓你知道,她享受你的company,不是在Facebook按一下Like就了事。
她想見你就會約你,不會單單拋下一句「得閒食飯吖。」就沒有下文。
她用時間去了解你的脆弱,不會judge你,也交出她的。
她真心想你快樂,不是因為妒忌而給你山埃意見。
她的興趣和想法一不樣得來又與你相投。
她可以共玩樂,又可以共患難。
如果你在late twenties,能夠認識這樣的新朋友,在你的心靈開出一條新的交友頻道,那麼要恭喜你,除了受緣分眷顧,亦代表你排除了內心自設的障礙,成功走出comfort zone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